DQZHAN訊:區塊鏈在能源領域如何落地?
自區塊鏈誕生之日起,“能源”就一直與區塊鏈緊密相連。而新能源的普及,讓能源行業變得更加分散,也讓區塊鏈從業者開始將目光聚焦于能源領域。
早在2016年,就有從業者嘗試用區塊鏈技術搭建智能微電網平臺,讓同一個社區內的居民自由售電購電。
而在此之外,碳排放權交易、電力資產證券化等諸多領域,也是能源區塊鏈從業者嘗試的方向。
未來區塊鏈還將如何落地于能源領域?它又將為能源行業帶來哪些變革?
01能源分散化
能源,是比特幣世界的運轉基石。從塞北的大型火電機組,到四川山谷間的小水電站,比特幣礦工們不斷遷徙,只為尋找*廉價的電力資源。無數臺礦機日夜運轉,構成了龐大的算力,讓比特幣免于遭受51%攻擊。
與此同時,比特幣也因此背負了浪費電力、制造污染的罵名。2017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,全球1%的電力資源被用于比特幣挖礦。有159個國家的國內用電量,都不及全球比特幣礦工耗電之和。
區塊鏈技術自比特幣脫胎之后,也有區塊鏈從業者也開始思考,是否能將區塊鏈落地于能源領域。
“能源將會成為僅次于金融的區塊鏈應用場景。”能源區塊鏈企業“融鏈科技”創始人胡鍇對一本區塊鏈表示。
事實上,早在2016年,就已經有企業嘗試,將區塊鏈與能源行業融合。
2016年4月,美國能源初創企業LO3 Energy與區塊鏈企業Consensus Systems合作,在紐約布魯克林某街區建立了一個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微電網平臺——“TransActive Grid”。
TransActive Grid平臺的智能電表
通過這一平臺,當地居民埃里克成功地將自家房頂太陽能板發出的電能,出售給了鄰居。
這一交易基于當時方興未艾的以太坊平臺——交易由智能合約自動完成,而埃里克售出的每一度電都被記錄在以太坊區塊鏈上。
ConsenSys的聯合創始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,隨著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的逐漸普及,電力行業已經變得越來越分散,然而,人們仍然不能將自己發出的過剩電力上傳到電網,并出售給自己的鄰居。
以往,傳統電站的高昂建設成本,以及政策對企業、個人自主售電行為的限制,都制約了電力市場的分散化。但如今,這兩大制約因素,正在逐漸消失。
2015年3月,國務院發布“電改9號文”——國家未來將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。中國售電市場自此放開。
而在能源結構方面,相較于傳統的火電、水電、核電,光伏發電、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的裝機容量較小,單個電站的投資成本更低,且地理分布更加分散。此外,越來越多的個人消費者也可購買光伏發電板,實現電能自給自足,甚至對外售電。
新的能源結構,以及新的市場模式,也將催生出新的行業參與者。
“如今,能源市場正處于變革期。新能源將有望逐漸取代舊能源。”胡鍇表示,“而相較于傳統能源行業,新能源市場中的參與者較以往更多、更復雜。”
在傳統電力行業中,電網只需協調少數大型電站與用電方。而在新能源時代,如何將更多難以協調的參與者融入其中,則將成為電力從業者亟待解決的難題。
區塊鏈,是為數不多的解決方案之一。
02區塊鏈落地
“在新能源時代,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智能微電網。”能源行業研究員宏凱指出,“而這些微電網,自身就包含了‘源-網-荷-儲’四大環節。”
所謂的“源-網-荷-儲”,即電力生產方、電網、電力消費方與儲能設施。而目前的區塊鏈智能微電網平臺,則致力于整合上述四大環節。
2017年,融鏈科技在北京順義某國企園區內,試點了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微電網平臺。這一園區內共安裝了460余塊智能電表,每5分鐘便會采集一次電力數據。平臺會將采集數據加上時間戳,并將哈希值進行上鏈存儲。
而這些電力數據信息,可以在融鏈科技的可視化數據平臺實時呈現,并進行后期追溯與診斷。此外,該園區內的源-網-荷-儲各方,都可以在這一平臺上自由交易電力資源。
“有了這套系統,智能微電網可以不再需要一個中心化的‘管家’。”胡鍇說。
在微電網之外,區塊鏈在能源行業的另一落地領域,是碳排放權交易。
1997年,聯合國通過《京都議定書》,鼓勵各國使用經濟手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。2012年,中國發改委印發《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》,開放了碳排放權的交易。
所謂碳排放權交易,即政府向各類企業出售碳排放權指標(業界俗稱“碳票”),企業可按需認購。而政府也可通過這一經濟手段,實現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市場宏觀調控。
然而,企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,往往與計劃存在出入。按照相關政策,碳票富余的企業,可以將一部分碳票轉售給其它企業。
這就意味著,業界需要一個可供企業自由交易的碳票交易平臺。而區塊鏈,可能是這類平臺的*佳解決方案之一。
碳票的頻繁交易,使得其極難實現全流程追溯,甚至容易遭遇篡改。而區塊鏈有可追溯、不可篡改的屬性,能輕松解決這一難題。
此外,區塊鏈也可與物聯網等技術結合,將企業的碳排數據上鏈,并與碳票額度進行比對。一旦企業超標排放,區塊鏈平臺可以通過智能合約,自動對企業執行罰款。
在碳票交易中,區塊鏈可以將每一張碳票都打上標記。而在胡鍇看來,融鏈的目標,也是將每一度電都打上標識。“借助區塊鏈,每一度電是誰發的,誰用的,都有據可查。”他表示。
對于單純的電力交易而言,為每一度電打上標識,在現階段仍顯冗余。但一旦這樣的基礎設施搭建完成,電力行業便可以與金融結合,創造出更多的衍生品市場。
趣鏈科技就在嘗試利用區塊鏈技術,實現能源行業的資產證券化。
“我們正在嘗試引入區塊鏈技術,對光伏電站進行資產評級認證,以實現電站企業的資產證券化。”趣鏈科技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張貝龍介紹稱。
近十年來,在政策看好、國家補貼的帶動下,光伏電站進入了建設高峰期。但行業的火爆,也滋生了種種亂象。
一些光伏電站的建設方,將建成投產的電站交付給業主方后,仍然以運營方的身份繼續運營電站。但這時,部分電站運營方缺少精細運營的動力,并*終導致光伏電站的發電量下降,回本周期延長。這也給光伏電站建設方的后續融資帶來了困難。
而趣鏈科技與某光伏電站建設集團設計的解決方案,則是引入資產評級機構、保險公司,并利用區塊鏈技術,將電站資產證券化。
“區塊鏈的作用,是讓保險公司能夠為光伏電站的發電量提供擔保。”張貝龍表示,保險公司會收集電站所在地區的光照信息,評估出理論發電量,并對電站的實際發電量進行遠程監控。
如此一來,一旦電站運營人員出現消極怠工、運維不及時等情況,保險公司就可以通過區塊鏈中的可信數據對電站進行仲裁。“在這一平臺中,區塊鏈成為了電站、保險公司與資產評級機構溝通的橋梁。”張貝龍表示。
而區塊鏈在其中*大的作用,就是對光伏電站這一極其復雜的非標準化金融產品,進行了標準化的改造。
03未來
盡管已有諸多項目落地,但區塊鏈在能源領域的普及,仍面臨諸多阻礙。
**個阻礙,是能源行業較為落后的信息化水平。
“能源是一個十分傳統的行業。”胡鍇表示,“即便在一些發達國家,能源行業的信息化水平仍較為落后。”
區塊鏈被視作繼互聯網之后的下一代技術。但在能源行業,高度依賴物聯網設備的“能源互聯網”,才剛剛開始普及。
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融鏈科技設計了一款標準化硬件產品——融鏈魔方。
這款硬件既可以作為物聯網設備實現能源信息采集、通信,也可以充當能源區塊鏈網絡中的節點,實現信息上鏈。
在一些能源區塊鏈從業者看來,實現“能源互聯網”,才是邁向“能源區塊鏈”時代的**步。
事實上,國家電網自身也在強化“能源互聯網”及“能源區塊鏈”領域的建設。今年5月,馬化騰拜會國家電網,雙方宣布將共同推動能源互聯網建設。國網上海、浙江、青海等地分公司,也開始在區塊鏈平臺、區塊鏈共享儲能等領域開展研究。
在信息化之外,制約能源區塊鏈未來發展的另一個因素,可能是政策。
直至今日,能源行業仍是一個高度中心化且依賴國家政策的行業。政策的變動,可能讓許多能源區塊鏈企業迅速出局。
以區塊鏈在能源領域的重要落地場景之一——碳排放權交易為例。2017年3月,發改委發布文件,宣布暫緩受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方法學、項目、減排量、審定與核證機構與交易機構的備案申請。許多聚焦這一領域的能源區塊鏈企業因此停擺。
在美國,LO3 Energy在紐約布魯克林建設的全球靠前區塊鏈智能微網平臺TransActive Grid,也因紐約禁止個人售電,一度被叫停。
隨著國內對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補貼的逐步減少,一些聚焦于新能源行業的能源區塊鏈企業,也開始出局。
事實上,高度依賴國家補貼,正是新能源行業存在的問題之一。
山西大同某光伏電站工作人員對一本區塊鏈透露,目前該電站的上網電價為0.7元每度,甚至超過了居民用電價格。而當地常規火電站的上網電價僅0.3元每度。相比之下,光伏電站毫無成本優勢。
在一部分能源從業者眼中,光伏、風電等新能源,不可能成為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的有效手段。但仍然有大量從業者認為,新能源未來將成為全球能源市場的重要補充,且它們的未來占比仍將不斷增長。
“能源行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。”胡鍇指出,“這些分布式的新能源,哪怕只有5%、10%,也能容納足夠多的玩家入場。”
仍有許多從業者看好區塊鏈在能源領域,尤其是電力行業的落地。
宏凱認為,在所有人類開發的能源類型中,電能是*特殊的——在大多數工業領域,它都不能被直接利用,而是需要被轉換為機械能、熱能等其他類型。
然而,電能卻因為便于輸送,成為了眾多能源之間的“一般等價物”。換言之,它成為了一種“能源貨幣”。
而貨幣,則天生與區塊鏈技術契合。
結語
從比特幣挖礦到能源區塊鏈,區塊鏈正在由“高耗能產業”轉向賦能傳統行業。
而這場變革,才剛剛開始。